第一百二十章 汤若望-《我真的是奸臣》
第(1/3)页
天津短暂的失火,成功百官转移了注意力。
董亮也稍微消停了几天,将注意转到其他地方,接着着顺治下旨,抽调直隶的匠人齐聚天津,成立天工院。
研究新式农具,以及其他利国利民的器械。
这个只是个幌子, 真正的目的就是研究火枪火炮。之所以这样做,那是因为清国上下都知道火器的重要性,在京师也成立了神机营。
这种敏感的军事技术,董亮当然不好直接插手,反正就是以这个名义将匠人集中在一起,至于研究什么,就以天子机密为名,由不得议政王大臣插手了。
而作为穿越者没有人比他更重视火炮火枪技术, 满清生产鸟枪已经形成了一定产业链了。
并且燧发枪这玩意,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发明,在明朝这东西就已经出现了,毕懋康发明的燧发枪的时间与欧洲差不多。
但燧发枪相对于火绳枪的进步仅仅在于点火装置发生了不同,一个由明火点火,一个由燧石点火。
其准度、威力都没有任何改变,再加上其成本还有故障率,让他在于火绳枪的竞争中并没有胜出。因而没有被大规模例装。
任何技术爆发都不是孤立的,技术跨越在绝大部分时候都需要相关的配套技术,才能在某一节点爆发。
很遗憾以清朝这个环境风气,还有人为压制,要想技术爆炸,那是天方夜谭。
火枪的技术并不复杂,难度在于如何将枪管的内壁做光滑。也就是是炼铁技术的进步与动力装置的进步。
以现在的技术,就是用熟练的师傅反复锤炼,炼钢技术达不到,锻造工具也落后,董亮并不准备着手改进,而是加大在原有的基础上的投入。
错误的技术路线, 会耗费一个国家相当大的国力。
所以清朝与明朝都不约而同的放弃燧发枪路线,不能说是一个错误,只能说没有预见性,以及大统一封闭国家必然带来的技术选择的单一性。
所以相比于燧发枪,他们宁愿将巨量的资源投入到火炮的研究。
天工院最理想的状态是耗费巨资打造出一批成本极高,可用性强的枪械,最好一支火枪能突破上千两银子,这样一来这种产量极少的枪械就只能够装备最精锐,最忠心的部队了。
至于什么是最精锐、最忠心的部队就看顺治的意思了。
第(1/3)页